社会保障提标扩面,完成15个老旧小区、20条支巷路维修改造,施划停车泊位1720处,创新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……
悠悠万事,民生为大。2020年,昌邑区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,深入探索新时代的民生工程新路径,着力解决群众最急、最难、最盼的民生问题,年初确定的10方面56项民生事项全部落实,百姓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提升,一幅温暖、幸福的民生画卷徐徐展开。
用温度守住“底线刻度”
“大米、豆油、鸡蛋……都是社区送上门,给我们过节用的。”低保残疾人柏艳军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。一年来,昌邑区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,织牢织密保障网,让更多困难群众求助有门、受助及时。
最低生活保障是兜住贫困群众民生底线的关键。2020年,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、345元,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城乡低保标准的1.3倍执行。截至2020年年底,昌邑区已累计发放保障救助金1.2亿元。
同时,全面落实特殊群体保障政策,开展“下基层、送温暖”“圆梦大学”等活动,慰问救助贫困大学生、孤儿、集中供养对象、困难户等群体,发放款物总计105万元,惠及6000余人。城镇新增就业0.69万人,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次,“零就业”家庭保持动态为零。
用行动建设“幸福大院”
走进昌邑区幸福小区院门,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面、多种多样的健身器材、修葺一新的休闲亭子,以及居民群众幸福的笑脸。
“亲眼见证了小区的巨变,得到了真实惠,感动在心里,老房子也住出了新滋味。”小区居民徐大爷说。
变化显而易见,感受真真切切。
一年来,昌邑区紧密关注民生,解决一系列民生实事:完成了维北小区等15个老旧小区、江潭路等20条支巷路维修改造,施划停车泊位1720处,拆除违建4800余处。
昌邑区还在城管工作上下功夫,在主城区的大街小巷都有城管执法人员忙碌的身影。巡查、宣传、沟通、整治……经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,昌邑区的城市管理精细化、规范化不断提升,长效机制逐步建立,城市管理质量稳步提升。
此外,该区还着力于“细枝末节”的综合整治,打造配套完善、安全舒适、洁净优美的居住环境,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获得感。
用创新发展多元养老模式
每天9时,86岁的刘福珍老人步行到宏德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动室“打卡”。虽然年纪大,但老人身体硬朗、精神矍铄。“这里离家近、设施好、活动多,每天来打打球、聊聊天挺不错。我们养老有了好去处,子女们也能够安心工作和生活呀。”刘福珍说。
近年来,昌邑区始终坚持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优化环境、全面放开”的发展思路,补短板、创载体,坚持走以公建民营与民办公助相结合的“双模式”,形成第三方+社区居家养老模式、养老机构+居家养老模式、企业+居家养老模式、家政公司+居家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养老发展格局。目前,已有3家企业及1所大学成为该区居家养老战略合作伙伴,覆盖近3万名老人。夕阳无限好,人间重晚晴,一个满足多层次、多元化服务需求的安享晚年的“昌邑样本”,已经呼之欲出。
以民为本,以民为重。在昌邑区发展的时代卷轴上,民生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,增进民生福祉更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。站在“十三五”和“十四五”的历史交汇点上,该区正鼓足干劲,以更大的力度、更强的措施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。